轉載自《台灣立報》

近日兩則關於農業的新聞,看了不禁令人感慨。新聞一:隨著國際小麥價格飆漲,亞洲通膨壓力升高,行政院本周啟動抗通膨大作戰,分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及糧食安全專案小組會議,其中,糧食安全小組由經濟部、財政部、內政部和農委會等跨部會組成,是200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中將提出短期、長期因應措施,以提高糧食自給率來穩定物價。新聞二,近日物價飛漲,蔬菜卻因生產過剩,不漲反跌,一顆兩公斤多的高麗菜市場零售價竟賣不到20元,農民叫苦連天,大嘆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我們的感慨,源自底下幾個層面:一、同樣是農產品,價格或漲或跌,卻完全由不得生產者,在自由市場競爭下,農民想靠天吃飯都難。二、政府長期漠視農業,自加入WTO之後,更放任農民獨力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環境,導致農業凋零,農村破敗,如今大規模組成專案小組會議,為的卻是對抗通膨,而非全面性的挽救台灣農業,這樣的心態,叫農民情何以堪?

三、農業不僅攸關農民的生計,更關乎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育、城鄉平衡、綠色休閒產業的發展,這種兼顧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之農業」的思維,早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對詰中,以由歐盟為主的「非貿易關切」(NTC)團體所提出,台灣政府不曾對此深刻思索,如今遭逢國際糧荒所引發的通膨壓力,才大夢初醒,卻又只從糧食安全單一角度切入,試圖提高糧食自給率,這種頭痛醫頭窄化問題的做法,真能有幾分成效,實在令人不得不懷疑。

其實,上述三個看似無關的面向,其背後,皆與一意識形態有關,即:農業究竟應該受到國家的保護,還是任由市場機制決定?

眾所皆知,台灣屬小農經濟,農民作為個別的生產者,連和盤商議價的條件都沒有,更別說要預知或掌握市場價格,讓自己的生產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農民不斷被盤商剝削,而且僅就島內市場,就一再面臨生產過剩、賤價拋售之處境;這也是為什麼,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政府應協助農民成立產銷一體化之組織,以減少中間的盤剝,並從宏觀調控的角度,輔導不同區域的農民進行不同作物的生產,降低一窩蜂與生產過剩的風險。這是政治力能介入市場以保障農民的第一個層面,然而幾十年來,政府沒有作到。

其二,台灣在加入WTO之初,就不該在農業事項的談判上輕易讓步,導致農民面對的不僅是島內市場,而是國際市場的競爭。說穿了,以美國、加拿大、澳洲為主的「凱恩斯集團」,就是用政治力擊破各國的農業保護措施,將其農企化生產的農產品傾銷而出,讓台灣在內的小農經濟體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就這個層面來說,全球市場的建構本身就是政治角力的結果,「自由貿易」之名不過是用來掩飾其血淋淋過程的外衣,只是,台灣政府在此一政治角力的過程中,除了一再讓步之外,毫無作為。

然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是同時並存的。如上所述,相對於凱恩斯集團,歐盟為主的NTC團體,在對抗全球化之餘,全面性地再思索農業的價值,提出了三生一體的主張,並落實為新的農業支持政策,把過去對生產與價格的補貼,轉為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透過立法與直接補助的方式,補償農民在食品安全(包括轉型為有機農作)、生態保育與景觀維護等方面的服務,不僅讓農業得以升級,也降低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衝擊。而在這個層面上,同樣地,我們的政府沒有積極的作為。

不作為,是因為沒擺脫全球化的迷思,認為政治力不該介入自由市場?還是因為農民從來沒集結成足以撼動政權的力量,所以可以繼續漠視不理?我們姑且不妄下定論,就等著看,行政院的糧食安全小組會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主張。


原文出處:台灣立報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