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歐達善 ( 兩岸犇報 編輯 )

2009年8月8日,編號為09W的莫拉克颱風,在台灣中南部與東部引發多處水患、坍塌與土石流,其中又以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那瑪夏鄉、六龜鄉(新開部落與不老溫泉區)、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台東縣卑南鄉(知本溫泉區)、太麻里鄉等地受災最嚴重,據統計傷亡逾800人,農業產物估計損失及民間設施毀損超過160億元新台幣。當時小林村與新開部落幾近滅村的悲劇畫面,終日佔據媒體焦點,也曾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與支持。然而,災難性的劇情,終將隨災民的安置與自謀出路而逐漸歸於平淡,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的生計與潛入心中的創慟。

「大我文創工作隊」的《相助之路》影片中所呈現的,便是一段段平淡而不平凡的故事。平淡,因為故事回到了日復一日間,回到了既有的城鄉關係、原漢關係與農業發展的困境之中,回歸到災民的自助、自救。八八風災時,相助部落的自來水塔被大水沖垮,半年後,部落三十餘名族內青壯翻山越嶺,攀過三座懸崖,到達距部落十公里外的水源地,用水管把水接回部落去;六龜鄉的農民們則著手清除農園中的泥石,探索農業與觀光雙重受創後地方產業重建的出路。《相助之路》中的一幕一幕,都是都市之外,山林之間的平淡故事。

透過主流媒體呈現的災難經驗與共感,使這個社會短暫跨越城鄉與族群的界線,但要對抗大環境的逐漸遺忘,唯有賴災民彼此間撤除藩籬,帶領社會走上相助之路。從「大我」的紀錄中我們看到,還有一群一群的災後居民重新找到了奮發的方向,像是立志為六龜打造三座集體窯的陶藝家李懷錦;企圖為六龜打造新農業藍圖的產銷41班;以課餘的壘球、體操培訓,幫助部落小朋友走出災後的無助,尋求目標與榮譽的董恆毅、董又瑋老師…等,從日復一日的自助與相助中找到改造災區的慰藉與方向,這是平淡中的不平凡。

而這條相助之路一旦起了頭,便能靠相互扶持走出更為寬廣的路。經歷過汶川地震的四川災民們由於震災後接受過台灣大量人力物力的救援與支助,當他們透過媒體得知台灣蒙受了八八風災,許多川震災民們主動奔走募款,涓滴成流,甚而在台灣媒體早已淡忘八八的一年後組團來到災區進行慰問與交流。正如影片中多位受訪者強調的,汶川、八八是兩岸近年少見的大規模天災,這樣的災變激發了兩岸民眾的同理心,也鬆動了因政治長期阻隔帶來的防衛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岸災後相互捐輸裡為數眾多的小額捐款,這代表一般民眾對彼此受災流露的不捨與真情。災難或許是一時,單向的援助也難以持久,但相助卻使人們產生連帶,讓彼此成為共同體。


台灣這個多山的地形,每逢天災導致道路阻絕,災民常搭起「流籠」,一籠一籠地懸吊物資進到災區,或艱險地作為災民緊急運輸工具。兩岸民眾間的急難捐輸與互助,不就像是這流籠,一筆一筆地跨越藩籬相助送暖,並殷切期待這阻絕的道路早日搶通。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