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載自 台灣立報

編按:災區重建工程繁複,需要社會各界牽手相助,但近日紅十字會的援日捐款爭議,卻讓人看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溝通,與體諒,竟是如此的困難,尤其當各種社會權勢介入角逐之後。但是我們不灰心,因為我們相信,災民所體現的正面價值,不僅是災區重建的基石,也將成為社會重建的起動機。

 台灣立報這篇社論文章,跟我們對此事件的看法頗為相近,也相當程度點出了災後社會的某一側面,是以轉載分享。


日本311震災初期,台灣各界無不對日本民眾及媒體的沉著理性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應引以為範,與之學習。然而,近日紅十字會援日災款的爭議過程中,不論網民的激情演出,媒體的煽風點火,乃至某些政治人物的見縫插針,顯然都離理性兩個字太過遙遠。

不是說募款單位無須接受民意和輿論的監督,但應分辨清楚,理性的監督與無情的謾罵,全然是倆回事。事發之初,民眾作為捐款人,在得知紅會僅將募得的 15億善款交給日方4億多,難免心生疑慮,要求有個說法。但在紅會出面說明分階段賑災的必要性,且這樣的做法已獲日方的理解,亦是國際慣例之後,部分網民仍無法接受,指責紅會「暗槓」、「A錢」,要求立刻把全數捐款交給日方,甚至毫無根據地指控紅會高層是坐領月薪數十萬的「肥貓」,這樣的激越演出,實在令人費解其心態究竟為何?

我們無意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附和國民黨立委鄭麗文的說法,認為「這不過是有特定意識形態的一群網友,所發動的一場非常醜陋的政治鬥爭」,雖然某些綠營立委介入後,指稱紅會是個黑機關,「儼然是國民黨的小金庫」等惡意扭曲焦點的言論,讓鄭麗文的說法多了些可信度。但我們寧可相信,網民的初衷是單純而良善的,作為捐款人,他們只覺得憂心忡忡,善款到底花哪裡去了?是否真的用在救濟災區?而這樣的憂心,可能部分導因於慈善團體公布的善款流向不夠清楚,讓民眾產生疑慮,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台灣民眾對於重大災難的救災工程,理解得不夠。

巨型災難的救災工作,通常須經歷搶救、安置、重建3個時期。災難之初,救災的畫面驚心動魄,每每打動無數電視螢幕前的受眾,捐款也通常在此時急速湧入,一旦到了安置重建期,災區的一切逐漸被人淡忘,捐款也停滯了。可在經費的需求上,搶救期其實花費不大,反而是安置重建期需要龐大的經費,從社區重建、校園重建、生計重建,乃至產業重建,不論硬體或軟體,都需要龐大的人力、物資及經費的投入。這是為什麼,像紅會這樣全面性參與救災的團隊,會把救災的時程設定為3至6年,至今仍在汶川及莫拉克等災區駐點陪伴災民;這也是為什麼,不論某個國家發生巨型災難,國際間的善款多半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與受災的國家協議出一套更為周全的賑災方式。

當然,作為個別的捐款者,民眾不一定需要了解這些,也可能缺乏足夠的資訊去理解這麼複雜的過程。可是媒體呢?經歷了921和莫拉克這兩場島內的巨型災難,媒體不可能不清楚上述的救災時程表,可是在這回援日捐款事件中,媒體做了什麼?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其實,媒體大可站在自己擁有資訊的高度上,以一篇分析報導就把兩造的誤會與猜疑化解掉,為社會大眾釐清事實,也搭起捐款人與受款單位溝通的橋樑。可惜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他們見獵心喜,就怕新聞沒被大肆炒開,於是假平衡報導之名,四處問一些煽情又膚淺的表面問題:「你覺得善款是不是應該一次捐出去?」「這樣是不是會讓你不敢再捐錢?」簡單說,媒體的手法就是「激狗相鬥」,恨不得事件不斷擴大,新聞源源不絕。而這整起事件,也就在網民不求甚解、政治人物興風作浪、媒體刻意炒作下,離國人所期待的理性思辨越來越遙遠。

曾有一位參與921賑災工作的社運人士,用「斷裂」一詞來形容災後的種種社會矛盾,他說:「說它是斷裂,因為它們本來應該是一塊,可是因為某些我們知道或不知道的因素,它們割離了,因著種種意識形態的交鋒或各種政治與社會勢力的運作,分崩離析了。」而這位仁兄最後的感嘆,恰可作為本文的結語:「這些個割裂的現象,不妨稱之為人間斷層,相較於大自然的地質斷層,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的斷層其實更為肅殺!」

 

原文出處:台灣立報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