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台灣應用劇場發中心4月份電子報

文/關晨引(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案)

以六龜農友為主要學員的工作坊終於在四月下旬展開。在碧雲姊家用過餐後,我們驅車前往興龍社區的活動中心佈置場地;幾分鐘過去,場地中間出現了用椅子排列成的大圓圈。六點半左右,活動中心的門口出現了前來上課的居民,大家看著場內的大圓圈,紛紛詢問:「這是要做什麼用的?」、「是不是要來跳舞?」、「啊~我不會跳舞啦!」…。就像許多第一次的經驗一樣,面對新的人事物,心中往往夾雜著不確定和興奮的感覺。於是大家擠在活動中心的門口,遲遲不好意思踏進圓圈中,卻又探頭探腦的對這奇怪的圓圈感到好奇。隨著學員陸續的到來,加上淑雅、小鳳姐和瑞瓊姐的邀請,空盪的椅子漸漸增溫、活動中心的人氣越來越旺,農村劇場的第一堂課要開始囉!

第一堂課準備要暖身囉

「大家相互認識嗎?」、「知道對方住在哪裡嗎?」淑雅提出的兩個簡單問題,牽引出工作坊的學員可略分為兩群人:一群是八八風災過後由六龜農友所組成的產銷41班,另一群則是來自興龍社區的志工媽媽。為了讓這兩群人相互認識,同時開始透過劇場的語言說故事,首先進行「動身體」和「發聲音」的暖身活動。很快的,彎腰、拍手、搭肩跳舞或是反應教室裡蚊子飛舞的抓蚊子動作紛紛出爐。實際上,劇場活動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就是一人帶動作和發出一個聲音、大家跟隨著模仿,再透過邀請的方式,眾人輪流帶領暖身動作。然而,就在一動一靜中,每個人慢慢地打開身體、拉近距離。原本害羞的阿嬤也在眾人的鼓勵下,帶領大家做出大幅度的跳耀動作,每個人歡笑不已。一輪下來,身體逐漸變得暖和,也褪去了剛開始彼此陌生的青澀。

自我介紹--我住在興龍我種蓮霧

接下來淑雅邀請每位參與者介紹自己的名字、栽種的作物以及居住的所在。學員栽種的作物有蓮霧、芒果、芭樂、釋迦、山茶、玉米、蔬菜、樹玫瑰、敏豆,並製作各種加工品,像是百香果醬、山薑黑糖、芒果乾、肥皂…等等。就像學員曹大哥用「百果園」來描述自己栽種作物的種類繁多一樣,工作坊裡的成員不論是產銷41班的成員、或是社區的志工媽媽,每個人曾經或現在都有栽種許多不同農作物的經驗。比如阿甘姨提到:「我是第二代做農的,已經做了十幾年了,但是都沒有成功啦!種過很多東西,八八風災過後我就嘗試做有機的。」六龜環山的盆地地形和溫和的氣候孕育出作物種類的多樣性,農友們的介紹也反應出他們為生存做出的各種嘗試。八八風災過後,更多的農友轉向有機/無毒的耕作方式。就像參與者「鱔魚」自我介紹時提到的,他曾在外地工作,近年回到六龜開始耕作,對有機的耕作方式不甚認識,也對很多栽種的方式很外行,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指教。稍晚的課程裡,大家一起玩了「大風吹」的遊戲,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碰觸、以及三到五人為小組的自我介紹,希望這一群即將開始一起說故事的夥伴們更加了解對方。

大風吹--兩個阿嬤緊牽著手搭好房子

時間快轉到隔天的同一時間。快轉的這段時間裡,我們接到了一個來自學員的疑問:「不是要來講故事嗎?怎麼都是在玩遊戲?」。也因此,第二天的課程先邀請學員分享昨天參與的感覺:輕鬆、好玩、回到小時候的感覺,是學員們普遍的感受。淑雅回應大家,恰好是輕鬆、大笑的活動方式,讓大家沒有負擔,無形中增加了彼此的認識;如果一開始就讓大家開始說故事,可能有的人還沒準備好、或是對彼此熟悉的程度不夠,不好意思在所有人的面前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所以,學員們需要經由認識彼此、建立關係的加溫過程,再緩緩地將個人的故事延伸為屬於六龜的故事。看見自己,也看見自己與其他人的關連,是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工作。

是不是有點像新娘轎?

進行了這樣的分享和說明後,學員更確認說故事的目的是為了結合切身的生計問題,除了每一位農友特殊的面貌外,更嘗試繪製出屬於六龜農友們的共同圖像。可以發覺:有了第一天的經驗後,第二堂課每個人從暖身到雕像練習,身體的表達越來越開放,許多豐富逗趣的肢體語言跑了出來。下課前的分享,宋大哥提到運用身體的活動激發了創意的思考,而且可以運用到實際的農事裡,就如同楊大哥用種甘蔗的方式來種芭樂,這些戲劇活動的刺激好像可以放到自己平日在田裡的工作,因為有機或是無毒的耕作方式需要學習和嘗試的地方也是很多。尹大哥更是直接地說:不怕會老人癡呆,拓展思考的領域外,自己的心情跟著放開。瑞瓊姊說她看到郭大哥在暖身時帶大家跳舞十分驚訝,因為郭大哥是一位看著她從小長大的長輩,以前從不知道他這麼會跳舞。

團體雕像--我們是坐起來很舒服的單人沙發

學員們這些美麗的感覺和特殊的體驗,在彼此看見與學習的過程中撒下種籽。用新的視角看待原有的生活和勞動,也成為說故事的基礎。就像余師姐說的,一種無法具體言說的親切感已然發酵。屬於六龜的故事在慢火細燉的過程中,要開始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囉!

 

原文出處: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