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大王菜舖子


要對土地和自己更好

去年,菜舖子設立了農法學堂。水雲老師帶著幾個年輕人,在田間學堂,發現作物自然生長的道理。農耕的知識和群聚的夥伴,給了他們安頓下來的勇氣。現在,他們各占了一塊良田,過著生命希望的耕讀生活。這樣的生活,讓他們關心不止於自己的土地,早已隨著田間清溪,穿過田野進入山間,超過腳下的那一塊田。那就是農法學堂的初衷「讓更多人歸農和更多土地在一起」。今年,初衷依舊,但我們想要學會,對土地和自己更好一些。我們要學會「養活自己」的農法。初學種田,常常只會種一樣或少少幾樣作物,許多新農夫只擅長種稻子。如果需要其他食物,得先把稻子換成錢,再用錢買。拿食物換錢,不是種田人的專長。食物換成錢才能生活,一直困擾著種田人。我們似乎都忘記了,為何要種田,不就是要「養活自己」?。能夠自我供應多一些、金錢交換少一些,不用甚麼錢就能養活自己,那才是好的生活、好的農耕。

農耕要能養活自己,那不只收成食物數量要充足、多樣性也要夠。多樣是為了營養均衡,也是為了更好風味,不只要健康,吃各種顏色、口感、和氣味的食物,也是享受。也就是說,我們得學會在一個季節裡,儘可能種下各種適合的作物,把她們安排的各自喜歡生長的位置上。有些人愛水邊、有些人怕水。有人喜歡靠在一起、有人喜歡離遠一點。有人愛站高高的享受太陽、有人愛蹲低低的防曬。把一群當令作物,盡可能的設計進去、各得其所。然後,在季節要結束的時候,留下明年種籽。學會了這樣,離養活自已,就不遠了。養活自己的農耕法,不只養活人,各種昆蟲鳥類和動物也會被養活。對人與對土地都好。

誰最會養活自己? 

我們要跟誰學習養活自己?回到那個種菜給自己吃的年代。那時候,可是人人都會。那個時代的人,誰現在還種田?大概就只有「阿嬤」了。在東部,很多阿嬤還過著這樣的生活。菜舖子農法學堂公田的旁邊,就有一個這樣的阿嬤。阿嬤住在鯉魚山下,田間溪邊的一個小木造房子。阿嬤的田很小,大概就一分地,卻驚人地種了40幾種食物。我來跟大家數數。有6種水果:龍眼、芭蕉、火龍果、芭樂、甘蔗、蕃茄。還有10幾種葉菜:地瓜葉、健康菜、莧菜、紅菜、韭菜、過貓、A菜、空心菜…還有3種辛香料:薑、蔥、辣椒。還有10幾種根莖瓜果:苦瓜、絲瓜、四季豆、長豆、秋葵、地瓜、玉米…

去看阿嬤的那天,阿嬤正在播種,種子直接灑在菜坵上。然後,阿嬤用鋤頭輕輕翻了幾下,小土堆堵住了菜坵小路的一端,打開另一端水圳的通水口,水緩慢進入小路流至土堆。水位漸漸上升、浸潤了菜坵。毫不費力。阿嬤一定不知道,他設計了「重力灌溉系統」。阿嬤只是說,地要先整好,作起來才會輕鬆。阿嬤也不太會說農法,只是知道,現在該種甚麼、種在哪裡、該換季採種了。剛好傍晚時分,阿公採收了蕃茄、南瓜和一些食材,走回小木房,起了灶火。

我突然明白了,這就是養活。給阿嬤小小一塊地,阿嬤就能養活自己。那麼,給我一塊地,我能跟阿嬤一樣養活自己?ㄚ嬤憑甚麼能養活自己?你又憑怎麼能養活自己?今年,我們要跟阿嬤學種田。希望一起種田的人,跟阿嬤一樣,每天太陽下山時,可以採收晚餐要吃的食物,飽足自己與家人。

要準備甚麼?

農法學堂不收費。那,要準備些甚麼?你只要準備半年時間,讓自己好好專心學會種田,一邊也弄清楚自己想走的路。
其他可以不用。我們設計了「交換多餘、各得所需」。種田和生活上的需要,你可以跟我們交換。學堂裡,有菜舖子、水雲老師、種田人,三種人。
大家都擁有多餘。菜舖子擁有甚麼?有一塊田、種田需要的設備提供、還有村子裡的工作室。水雲老師擁有甚麼?有自然農法的知識。種田人擁有甚麼?有勞務的時間與能力。大家也都有需要。菜舖子需要甚麼?需要幫忙工作室造麵包窯、造屋、雨水收集等自然建築工程。水雲老師需要甚麼?需要有人幫忙田裡的農務,一個人作,腰常常受傷。種田人需要甚麼?需要自然農法的知識,一塊乾淨土地、還有田間的收成。這三種人的需要、是另外一人的擁有,可以完全交換。種田人用農事幫忙的勞務,和水雲老師交換自然農法知識。種田人用自然建築工程的勞務,和菜舖子交換,種田需要的投入和收成的食物。一個種田人,擁有這些,就有以學習跟阿嬤一樣,安頓下來,養活自己。水雲老師和菜舖子也都得到需要的幫助。


原文出處:大王菜舖子

arrow
arrow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