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1號:台坂體操隊篇中,除了董恆毅老師是來自卡地布部落的卑南族人外,其他所有的體操隊員與教練都是排灣族人。這幾天陸續有一些朋友詢問,到底排灣族跟其他的原住民族有什麼不同?他們大多居住在台灣的哪些地方?如果我們要跟他們交朋友,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

其實,在認識台坂部落這些可愛的朋友們之前,我們也跟大家一樣,有著許多的不瞭解與疑問?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或許,這正是我們重新認識他們的契機。

以下是摘錄自《祖靈之邦》網站上,對於排灣族的介紹。如果朋友們有什麼更好的資訊,或者跟排灣族朋友相處的經驗,又或者自己本身就是排灣族人,也歡迎來一同分享。

                              

族群簡介                                                                                        作者:祖靈之邦

paiwan排灣族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總人口數約8萬3千多人(95年12月數據)。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

文化特質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行封建制,家族由長嗣(或男或女)來承繼。

排灣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在長嗣繼承與土地制度上,也就是由長嗣繼承父母的家庭與財產,餘子則是長嗣的幫助下離開自己出生的家庭,建立新家或到配偶的家裡去經營家庭生活。

酋長制建立在以神話為基礎之上,從來沒有人或對他的合理性存疑;酋長擁有大批土地,當中包含了農田、住宅、河流與山林,沒有土地的一般人為了生活,就必須附屬於這些能提供生活必須的酋長之下,成為他的屬民。屬民要耕種酋長的土地、向酋長盡他的義務,相對的,酋長也要保護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參加這一家庭每一成員的生命儀禮;如果屬民受不了酋長的虐待,他可能就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逃亡,直到他找到新的酋長保護為止,確定了另一種新的酋長與屬民關係,這就是排灣族最著名的酋長制。

在排灣族人的心目中,設法提高自己子女的社會地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雖然長嗣繼承是重要的社會規範,但假使能與自己社會地位高的人士結婚、藉此提高自己子女的社會地位的話,他或許會因此放棄自己的長嗣身份,而與社會地位較高的人行從偶婚,把自己應負的責任留給自己的弟妹。當然這種婚姻需要不一樣的條件來完成,也就是男子必須負擔比平常更多的聘禮,而另一方面,若發生在女方,則女方收的聘禮也相對較低,甚至有的地位較低的女子願意嫁給酋長當" 妾",所生的子女無法成為酋長也在所不惜。

宗教信仰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

祭典傳說

祭典有五年祭、毛蟹祭、組靈祭、豐年祭等。

五年祭(Maleveq)(竹竿祭)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意的祭典,族中的傳說是排灣先祖為了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且約定每五年,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足大小回家團聚祭祖,於是有了五年祭的雛形。現在,來義鄉裡仍有文樂、旺嘉、古樓、南和四村維持五年祭的傳統。刺籐球是「五年祭」活動的重頭戲,分為二天舉行,由部落裡的成年男子參加,第一天是祈福,第二天則是卜算命運,不過,現在的五年祭,已成為族人門慶祝團聚的活動,其歡樂氣氛大於原有的問卜意義。人神盟約祭 (Maleveq)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祭典中若有插竹子,就是五年一度的五年祭,必須聯合鄉內各村一起舉辦祭典,通常會在每年的八月份舉辦豐年祭,然後每五年聯合舉辦一次聯合豐年祭。祭典中會將平常看不到的美食一一做出來,由於老七佳是排灣族具200年歷史之古老社區,所以排灣族五年祭通常在七佳舉行,有興趣參觀豐年祭可以與公所聯絡。

毛蟹祭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東排灣族捕抓毛蟹的季節,在這之前族裡的頭目與巫師會為捕蟹人舉行一場「毛蟹祭」,先是以樹葉與小米酒灑向大地,並以母語唸誦告知祖先、神靈,即將展開捕蟹的活動,以期盼捕蟹順利、豐收。

豐年祭

屬全鄉性祭典。用於酬謝與祈禱感謝諸神及祖靈賜予豐收。舉行時常展開狩獵、魚撈或各種武藝競賽,並宴飲數日、引歌載舞。通常於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祖靈季:屬家族祭典。主要為報答祖先的恩惠,酬謝農作之賜予,並祈禱祖靈保佑農事及出草打獵。時間是各家族決定。臨時祭儀:當公共災禍發生時,如旱魃、惡疫等,則舉行儀式驅邪;另於部落中團體行動,如狩獵、出草;或發動公共安全事務之前後,如攻擊、防禦戰事等,則舉行祈求平安儀式。

六年祭

又稱為五年後祭,傳說中,五年祭回來的祖靈中有一部分最好的神靈會被留下來,直到第六年才會被送走,因此在第六年會有送靈的一連串儀式,過程和五年祭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六年祭並沒有刺球的活動。

工藝

排灣族三寶:陶壺(有分公母)、琉璃珠(每顆都有自己的名子與意義)、青銅刀(貴族平民區分)。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族群,雕刻是族人日常的消遣,陶壺則是頭目家族權勢、財富的象徵,色彩豐富的古琉璃珠更是男女老少都珍愛的珠寶。至於籐編、竹編、月桃席的製作在部落裡隨處可見。

建築

根據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對於排灣族家屋型態的分類,將其分成六種形式:

* 1.北部式:高雄州旗山郡下三社、屏東郡部分及潮洲郡率芒溪(士文溪)以北地區之住家形式。

* 2.內文式:高雄州潮洲郡率芒溪(士文溪)以南的住家式樣。

* 3.牡丹式:高雄州恆春郡之住屋形式。

* 4.紹家式:台東廳台東郡大武地方奧地(內地)之住家形式。

* 5.太麻里式:台東廳南部海岸地區之住家形式。

* 6.比魯式:台東廳台東郡太麻里溪與金崙溪上游地區之住家形式。

以下就台東地區排灣族的三種形式:紹家式、太麻里式與比魯式,加以介紹說明之。

一、紹家式

此種家屋形式分佈於台東縣大武鄉內地偏遠的地區,這是巴卡羅群南部山區之住屋形式。

紹家式的家屋構造區分為主屋與前庭兩部分,皆位於低於前方道路約一公尺的基地上。主屋為矩形單室平面,雙入口,空間佈局近似內文式之後室,屋身構造亦近似文式,以掘穴砌邊牆的方式構築側壁及後壁,前壁則以厚木板組立而成。主樑落於穀倉前緣,且為全屋最高點(約三至四公尺),因未搭於邊壁而是架於距邊壁約一公尺處的立柱上,使得屋架形成四坡之形式,然其前後坡之比約為三比一,兩側落水坡度亦極陡,屋頂敷面材料則為茅葺。

二、太麻里式

這種形式的家屋分佈於台東海岸地區,屬於巴卡羅群平原與淺山地區的居住型態。在千千岩的分類中,這種形式的家屋分佈範圍同時涵蓋全部卑南族的區域。

太麻里式家屋的前庭亦無明顯界線,主屋為矩形縱深式平面,單入口,穀倉位於最內側,其前緣為主柱,主柱承接之屋脊為全屋最高處。寢床大抵位於兩側而成連床或統舖。由於竹編的連床或統舖為阿美族家屋的特色,因此本類型的家屋被認為受到阿美族家屋形式的影響。

基地不論開挖山壁成畚箕形或立於平坦地,皆沿開挖面或基地邊界每隔一定的距離豎立厚木板為柱,柱間則穿以竹條或木板以為壁體,而前壁亦以厚木板組立,使屋身之構造成柱樑系統。屋頂為雙坡式茅葺,其樑皆直接跨於板柱之上,掾板之上敷以茅草壓竹固定。

三、比魯式

此類型的家屋分佈於太麻里溪上游及金崙溪上游地區屬於巴卡羅群北部山地之居住形式。

比魯式主屋的空間佈局、平面形式、屋身構造方式、基地開挖等方面皆類似北部式的家屋,較不同處在於只有少部分頭目家屋的屋頂為石板葺,大部分平民家屋則以茅草敷頂,再壓以竹條固定之。因為通常兩側石砌牆只堆疊至開挖坡地的地面上,所以茅葺竹壓頂需沿著雙坡屋脊轉向下,一直敷設至側壁開挖處為止,使得這類屋頂雖然仍為雙坡式屋頂,但外型反而類似紹家式與內文式的家屋形式。

本文出處: 祖靈之邦

延伸閱讀:

祖靈之邦: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

維基百科:排灣族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排灣族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