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吳宜瑾小姐提供照片)

魯凱族人口約一萬一千人,居住在中央山脈南部的山區裡,分佈在屏東縣的三地鄉和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的多納村,以及臺東縣卑南鄉大南村、金峰鄉等地(目前居住本縣人數約一千二百餘人) 

魯凱族主要居住台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魯凱族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 

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 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就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了貞潔,就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另外,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都是族人常用的圖案蝴蝶紋時常出於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也表現在衣服的圖案上。琉離珠的佩戴與喜愛的程度與排灣族相同。 

盛裝時能有帽章、頭巾、上衣、腰裙、披肩、套褲等,而女性則有花冠、頭巾 、耳飾、頸飾、琉璃珠頸鍊、珠腕環、臂環、長禮袍、女裙、腰帶、綁腿、肩飾串等。一般衣料男以皮革為主,女則以棉麻布作袋。盛裝服飾,飾以玻璃珠或刺繡,女長袍受漢族衣服之影響。 

在民俗信仰方面,魯凱族有以下特色 

華麗的衣飾

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繁複華美,與排灣族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幾乎很難分辨。 

百合花的神聖性

說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一點地不為過,族人對於百合花的敬愛已經提昇至精神意義,甚至代表了社會秩序與倫理。 

對百步蛇、雲豹的敬重

在魯凱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對於百步蛇也有很多的禁忌,如儘量避免與它接觸。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度來對待它。這與排灣族對百步蛇的觀念十分接近。 

富於藝術傾向的生活態度

舉凡家居、服飾、歌舞都是魯凱族藝術的表現。在一個魯凱村落裡,處處可見藝術生活化的表現如雕刻、刺繡、編織、花草園藝,都是族人傳統生活的一部份。 

生命禮俗 

生育:

魯凱族人認為婦女懷孕是由生命之神所賜。夫婦要嚴守禁忌以保護胎兒,如不能參與戰爭祭儀、狩獵、喪葬、不採蔓藤、不吃雞肉等等。魯凱族特別重視長子,因為長子承家,所以長子出生有特別的慶典。親友得知後會持粟一把為禮送到生子之家,並從親族中派兩男士往水源地取水,同族男子煮粟飯 ( 小米粥 ) 以祭祖,並殺豬、割豬毛為嬰兒祝福,最後全體男性親戚共食粟飯,並分配豬肉。滿月後產婦由丈夫陪同回娘家省親,帶糕、酒、鐵器一件送與娘家。 

成年禮:

從少年升級到青年級要參加青年會所,需經過正式的入會儀禮,並由入會的青年集體出豬一隻,由會所的武士或軍事領袖主持殺豬,舉行敵首祭,祭後,青年跳舞,武士們宴飲,就算完成了成年禮。 

結婚:

男女成年之後,就可婚嫁,魯凱族結婚方式主要是聘禮婚,婚姻過程分三段──

(感謝吳宜瑾小姐提供照片)
2010年4月17日 相助巷在風災後首次在德來公園(德文村)所舉辦的傳婚禮,新郎官阿傑是相助巷魯凱族,新娘子惠珍是達來村的排灣族,婚禮傳統且隆重。

1.婚前禮

男女同意交往則互相到家訪問,待感情成熟後,男方以飾物一件贈與女子,女子亦回禮,以為定情信物。而後男方請媒人到女家求婚,同意則備酒、豬、糕、檳榔、煙、花環、飾物等送往女家,女方則以酒肉招待。女方於訂婚一月後,備禮送男方,並議定聘禮數量,主要有鐵器、銀飾、陶罐、肩帶、佩刀、飾珠。

2.正婚禮

送聘迎親時由男方家長輩陪新郎帶聘禮前往女家,新娘故意藏匿戶外,由新郎及朋友找尋,新郎需送小禮物給新娘姊妹後,方才找得到新娘,最後由新郎背新娘回男家,女家親屬結隊送親,到男家後雙方飲宴,男方家長致歡迎詞,女方家長則訓誡新娘要遵守男家規矩,宴後舞蹈,新郎新娘亦參加,婚禮完成。

3.婚後禮

男家結婚酒宴長達兩三天,期間新娘與新郎不共宿,第三天,送親者回家時,新娘新郎一同回女家,在女家住兩三天,才正式圓房,新娘家人送給新人一隻小豬,新婚夫婦帶小豬回男家,正式展開婚姻生活。 

死亡:

魯凱族的靈魂觀念中相信人有兩個靈魂,一個是魂 (apatku) 隨時可以遊離到身體之外 ; 另一個是魄 (kalulumu) ,隨著身體不離開,當人的魄離去時才死亡。魯凱族人死亡的觀念中有善終和凶死之分,善終者魂歸祖靈居住的大武山,凶死者則魂留人間作祟。死者在彌留時近親會要求留下遺言,死後把上下肢放置於胸前作蹲坐狀,用布包起在兩肩部打結,然後移屍前窗石床,靠石牆停放,並向親友報喪。親友前來引祭,圍屍哭泣,並由男性親屬在室內地上,揭開石板,掘墓穴,屍身橫躺,面向東,蓋以石板,然後填土蓋穴,下葬後,家人將死者遺物往野外丟棄,並一齊到河中淨身回家。 

豐年祭:

每年七月份舉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人最重視的祭典,全杜男女集合會所廣場,分組排成圓圈,男女間隔,中舉烈火,歡舞飲酒,通宵達旦,除慶豐收外,並析豐年順利平安。 

栗收穫祭:

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烤小米餅的活動,族人將小米麵糰帶至特定地點 ( 通常都在村外野地 ) ,以石板舖地,燒熱後將小米麵糰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葉,再壓止石板,待三十分鐘左右,將石板,葉子拿開,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今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是一種宗教行為。在以前,收穫祭長達七~十五天,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傳統宗教的烤小米餅儀式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聯歡、康樂性的活動,舉辦時間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 

音樂

因被排灣族包圍,音樂方面已大致被排灣化。但根據1943年黑澤隆朝的調查:「歌謠方面發現珍稀的半音階的旋律。那是一種斜向進行的合唱,是在持續低音上旋律旋迴的歌唱。在高砂族的其他族群,我沒有聽過。從這樣的觀點上,魯凱族的『持續低音與半音階旋的斜向合唱』、布農族的『自然泛音唱法』、賽夏族的『平行唱法』,都給予音樂學上提出了大問題。」「至於斜向進行與持續低音唱法,我想來自雙根鼻笛的演奏,一根無孔笛吹持續低音,另一根有孔笛吹奏旋律...。」 

文章出處: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

http://www.taitung.gov.tw/Aborigine/index.aspx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