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新高(大我文創 製片/編導) 

觀賞HD高畫質:http://www.vimeo.com/12546481

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位於荖濃溪上游的斯拉巴庫山,南橫公路劃過勤和村與勤和台地。 

八八風災第一至三天,村民集中在活動中心避難,直至聽聞堰塞湖即將潰堤,眾人扶老攜幼遷往勤和台地的曾家避難。曾家有三層樓,是台地上規模最大的民宅,屋後有塊以鐵皮搭起雨遮的近百坪空地,是農忙期水果裝箱的場所。曾家女主人曾顏秀雲回顧,風災第三天,全村村民近兩百人湧至曾家避難,老人家睡屋內,餘人以紙箱鋪地擠在空地的雨遮下,曾家炊食供應村民,前後共三天,爐火從沒間斷過。 

杜水秋回顧說,災後第六天,村民相繼從勤和台地被直升機救下山,但因運送路線不同,家人一度失散,最後全都集中至陸軍官校營區。陸官安置期,村民們對風災餘悸猶存,且掛念著家鄉的災情,人心惶惶,但因族人們團聚在一起,給了彼此安慰與鼓勵,臉上也逐漸有了笑容。有幾回,他們晚上聚會時的說笑聲還驚動了營區的衛兵… 

杜水秋是布農族老獵人,亦是布農傳統文化的推廣者,不僅創辦了「布農薪傳藝術團」,更曾將勤和居民的反荖濃溪行動與部落的小米收穫祭結合,藉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在勤和村被判定為必須遷村重建之後,他反對遷村,主張原地重建,他說“就算要上天堂,也要從祖居地勤和出發! 

杜家世居勤和五十多年,在勤和台地上有片三公頃的果園。他的兒子杜豪盛(安達列)是桃源國小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陸軍官校安置期間,他最擔心的是留在山上的土狗小黑,兩個月後返家發現小黑不但活得好好的,還生了小狗,安達列開心極了! 

去年10月,勤和人耐不住思鄉之情,陸續踏上返鄉之途,他們笑說自己終於退伍了。杜水秋和曾村長皆是第一波返鄉的村民,那時道路尚未完全搶通,車只能開到高中村,他們只好揹起行囊徒步而行,不到十公里的路程竟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如今,他們如常務農、生活。這天,八名孩童跳上杜水秋的貨車一路從桃源國小回到勤和部落,沿途盡是斷橋、崩塌的山路、以及險峻的斷崖。公車至今仍停駛,村民只好自行接送孩童上下課,他們採機動互助的方式,誰有空就去接回村裡所有的孩子。 

勤和村人因遷村的問題分裂成三派:有些人想住進永久屋;有些人主張至六龜的囉囉埔一帶蓋中繼屋,杜水秋等人則認為沒遷村的必要,只需在勤和台地蓋避難屋即可。我們訪問了村長曾正勝和數位村民,曾村長跟杜水秋一樣決定留在勤和,他對於想遷至永久屋的人表示尊重,但對村人因遷村問題導致感情分裂感到憂心與難過。但事實上,勤和人過去一向很團結,曾村長憶起風災初期村民患難與共的表現時,更覺不勝唏噓。 

杜水秋帶著我們進入台地深處的「舊勤和」,荒煙漫草間,石板堆疊而成的地基仍清晰可辨。杜水秋解釋,祖先並非不曾遷徙過,自從布農人取代南鄒族入主桃源一帶至今,大大小小的遷徙至少有四次,最後一次是民國六十年初南橫公路開通後,族人從「舊勤和」遷徙至現今的勤和村(南橫公路兩側),但歷來的遷徙,族人總是保有自己的獵場與傳統領域,那是布農文化傳承的基礎。杜水秋於八年前籌組了「布農薪傳藝術團」,讓族人的歌聲得以傳唱下去;2005年,族人在勤和部落年舉辦了小米收穫祭,那場祭典同時是勤和人抗議荖濃溪越域引水的誓師大會。 

杜水秋說,勤和部落一向好山好水,從來沒有什麼土石流,近年來越域引水工程的不斷爆破,鬆動土質,或許正是肇致土石流發生的元凶。 

杜水秋一直有個念頭,就是仿效2005年的反荖濃溪越域引水行動,再次以部落的傳統祭儀來團結族人。他會落實這個想法嗎?即便祭典辦成了,村民又能對遷村的問題協商出一個共識嗎?分裂的勤和人,在未來的日子裡,究竟會走上什麼樣的重建之路?未來的桃源,又將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四、五月以來,勤和人開始農忙,先是採梅子,接著是水蜜桃、紅肉李、黃肉李……布農族傳承中的獵人精神與獵人文化,讓他們依然篤定的在自己的家園繼續求生存!

 

   延伸閱讀

 

〈勤和部落篇幕後故事-生活就是文化傳承〉

荖濃縱谷的世外桃源:老杜 的水蜜桃

大我語錄04:老杜(勤和 部落布農族獵人) 說

作品7號的背景音樂:布農專輯--失去獵場的雲霧獵人

《關懷歌》裡聽布農族人守護家園人

中天新聞《紀錄台灣-我不只是一個人》八八周年專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wo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