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欣潔 (本文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阿甘姨手上一瓶一罐手工製作的百香果汁、番茄醬、芒果乾,氣味香醇甘甜
六龜鄉的新發村(以下指新開部落以外之新發地區)位於六龜市區與寶來之間,既沒有寶來濃厚而熟練的觀光氣息,也不如六龜市區的熱鬧。貫穿全村的和平路上,遍佈著烘茶店,令路過的行人眼睛一亮,但除此之外,不買茶葉的外來客並不知道自己該在哪裡落腳歇息,新發作為一個地方,可能只是奔向寶來之前的一幕過路風景而已。
但這樣的故事,可能在「阿甘姨手工坊」正式掛牌開張以後,有了不一樣的面貌。阿甘姨尚未掛上招牌、卻已開始運作的農產加工坊就位於省道邊,目前的外觀仍是一個普通住家模樣。阿甘姨原本是中部人,幼時隨著父親來到土地較為肥沃的台灣南部,遇見了在新發國小教書的外省丈夫,便終身定居於此。
「你來看看,這些都我自己種的。」阿甘姨的手工作坊裡擺設了一罐罐的濃縮百香果汁,底下便是自行收成的百香果,次級加工品與天然農產之間沒有任何距離。「這些都是職訓局的老師教我,我去學的,沒有加農藥喔!」
「以前傻傻的,種東西就是種東西,就拿去市場給人家收,價格就沒有那麼好。」但在八八水災之後,阿甘姨因為農地流失,損失慘重,因此報名參加職訓課程,開始決定改變路線,往農產加工品的製作前進,一改過去種植農產品予人收購的模式,也聽從老師的指導,一改過去的慣行農法,開始學習有機栽培。
這樣的故事在災區並不陌生,但仔細追問阿甘姨為何選擇百香果做為重新出發的主要作物?她回答:「因為我想,沒有農藥大約還是不行,就想選擇好種一點、不太需要投藥的作物來種。我想了一下,百香果也有野生的嘛!野生的也是可以活,表示它一定比較不需要投藥,我就選擇百香果。」
「而且我們附近有阿彌陀佛的,他們很愛喝百香果,喔,一次就跟我買六十斤、九十斤這樣買,應該是要…去尿酸吧?」六龜寺廟密度名列台灣各鄉鎮的前茅,吃素人口多,豆類製品攝取量也大,需要鹼性飲料促進身體酸鹼平衡,是阿甘姨認為百香果特別有銷路的原因。
「你說酵素喔,那太多人在做了,東一家在做,西一家在做,啊我自己也不愛喝,我自己不愛喝的東西,怎麼做給別人喝對不對?」對於為何並未選擇災區的熱門農產加工品,酵素,阿甘姨做出了上述的解釋。
對於百香果的商機,阿甘姨的好友謝鳳珍阿姨也表示認同:「我今年也打算來種百香果,還有福壽瓜,已經一年沒有種東西了。」鳳珍阿姨本身也加入了災後成立的六龜產銷班,作物種出來以後,預備以產銷班的管道向外販售。
那麼,在災後這一年,鳳珍阿姨靠什麼維生呢?
「就…仔有寄回來啊,然後省著點用,不然有什麼辦法。」鳳珍阿姨露出有些尷尬的笑容:「我們這一年最常吃的就是豬仔菜(地瓜葉),吃到我女兒都說,拜託,媽,我們今天不要再吃豬仔菜了!」
走過了一年豬仔菜的日子,阿甘姨手上一瓶一罐手工製作的百香果汁、番茄醬、芒果乾,氣味香醇甘甜,帶著阿甘姨「我自己也會很喜歡吃這個」的樸實心情,開始重新出發。
「去年喔,除了我們家農地流失之外,我的鹿也死了兩頭。」最後,阿甘姨不經意地提起這個「另類災損」:「我們家會養鹿,賣鹿茸。每年清明節前後可以收,收一兩800塊,一次大概可以收70-80兩,算是我們的副業啦!但在去年水災,小鹿泡在水裡太久,一隻當場淹死,另外一隻好像是泡水泡太久,有點感冒,過幾個月也死了。」
「我現在就每一項都做做看,做不成功,就再說嘛!」夾起被她稱為「叫好不叫座」的素食小魚干,送入我們的口中。她說,這個並不打算拿出來賣,要等改良成功以後,再出來賣給『阿彌陀佛的』試試看。
阿甘姨與鳳珍阿姨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災後重建的工作,除了堅毅與感人等值得歌頌的面向之外,也有靈活與智慧的一面。台灣小農經營的模式一向帶有濃厚的家庭企業色彩,在這次的風災重建的策略選擇中,依然可以看到像阿甘姨與鳳珍阿姨這樣的小農戶勇於嘗試、創新的精神,選擇的作物也與六龜鄰近鄉鎮的特色(如寺廟眾多)緊緊鑲嵌。
文章出處:莫拉克新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