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ayud(泰雅族 音樂學院畢業)
就像「珍重」這首歌的內容一樣,在過去,原住民小孩國中一畢業
(或沒畢業),背起行囊加上一袋白米,就上台北去了。到了台北
,找一位較年長的族人投靠,奉上一袋白米換得一席睡覺之地,開
始外出找工作。卡車捆工、工地搬運工、板模工、搬家工……幻想
著有一天衣錦還鄉蓋房子成家(愛人),獲得幸福(獵人地位)。
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就是狩獵文化,一個原住民的小孩,從小孩、少
年到成為青年,其實就是一個獵人的養成教育過程。不管是從卑南
族的少年猴祭或是布農族的射耳祭或是泰雅族的少年訓練,都是一
樣的獵人養成教育。一個原住民小孩成為獵人之後,從他獵取獵物
,到回部落分配獵物,形成了一種完整的部落價值。
當這樣的一個原住民族社會被外來入侵而限縮了活動範圍,他們的
狩獵文化開始被瓦解,貨幣價值逐漸取代了狩獵價值。但是,原住
民的文化價值卻還殘留在血液裡,於是,外來的教育體制與原住民
的文化價值產生衝突與矛盾。這就是為什麼原住民學生的中輟率特
別高、教育程度特別低的大原因。
「我的爸爸媽媽叫我去流浪」,其實潛意識裡就是「過了少年階級
了,該去打獵了」。只是,傳統的狩獵文化闖進功利的都市叢林,
悲慘的故事就會一直發生,我們可以從湯英伸或是莫那能的故事裡
看到這樣遍體麟傷的原住民悲歌。
原住民學童的中輟比例是漢人學童的五到八倍,沒有中輟的大部份
進了建教合作的高職。技職教育其實既非教育也不是謀一技之長,
而是以文憑為餌利用廉價原住民勞力。唸餐飲科的被派到餐廳端盤
洗碗,唸美容美髮科的被派到美容院洗頭;一學期註冊要5-6萬,
一個月26天洗頭洗碗才6-7千。這就是沒有中輟升學上高職的真相。
問題就在於,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適合於原住民文化價值的教育
體系?
留言列表